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双创”模式下美术教育传统元素对环境艺术的(3)

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对环境艺术设计思想表达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哲学精神,讲究艺术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大众

(三)对环境艺术设计思想表达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哲学精神,讲究艺术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大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元素加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我国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中国古代建筑和室内艺术装潢追求设计美观、紧凑,展示出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含蓄之美。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通过隐喻来表达文化内涵、寓意和价值取向等,传达环境本体以外的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仁义礼乐”“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共存关系,“气韵生动”,深刻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践。

四、结束语

环境艺术的设计既要符合现代的审美,又要有传统元素的传承。在设计中既要借鉴西方设计的优点,也应充分理解和应用我国美术传统元素的作用和意义。将传统元素之美在现代作品中完美融合和创新创作,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还能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运用传统元素,展现我国深刻的文化内涵、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审美。只有保持中国风格的独特性,才能得到世界的喜爱和认同。

[1] 范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70-71.

[2] 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80-80.

[3] 王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2):84-84.

[4] 张博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6(10):199-200.

[5] 姜传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探析[J].参花(上),2017(9):150-150.

[6] 李正新.“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88-92.

[7] 李婷.浅谈“双创”教育背景下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J].黄河之声,2017(19):117-117.

[8] 张媛.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6(20):134.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双创”教育热潮涌动[1]。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需求下,美术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的一个分支,也正立足自身做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改革。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以它独特的价值起着发展和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作用。“双创”模式下美术教育传统元素为现代环境艺术领域的创新设计注入了可持续性的创新理念和知识能量,也涵养了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文化氛围,实现了传统美术元素价值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现和发挥。一、“双创”模式下美术教育与环境艺术随着在各行各业不断掀起创新创业教育热潮,艺术类专业教育也正与时俱进,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从多维度开展教育改革,塑造正确的艺术价值取向,培育健康的审美观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一)“双创”教育概述“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其本质是一种实践、实用教育[2]。教育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了推进高校“双创”工作的指导意见,掀起了各行各业“双创”教育改革的热潮。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综合型人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从意识启蒙、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和实践模拟这四方面着手。意识启蒙是“双创”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开端。通过了解创业的概念与特征、创业实践的必备要素,提升创业能力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等,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争做与社会接轨的创新型人才。要想成为真正的“双创”弄潮儿,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基石。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着良好的时代契机和广阔的社会空间。有了创新创业的意愿,如何进行创新创业则成为“双创”教育的重点。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正确的价值取向、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解析认知大环境的能力、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及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通过鼓励撰写创业计划书、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模拟实践方式,让学生提前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等,为进入社会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做好充分的能力准备。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的显著特征[3]。创新创业的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而是要面向全社会所有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创业能力锻炼和创新思维培养。“双创”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征。(二)美术教育传统元素的内容历经五千年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4],以道家及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讲究艺术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极具多样性和历史性,在建筑、绘画和音乐等多方面彰显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以传统元素为载体,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段,创新设计作品,并体现传统元素的应用,是“双创”教育背景下美术教育应着力坚持的方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结合作品自身及其周围环境,采用转化、提取以及抽象的方式挖掘传统元素的精髓,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赋予现代环境设计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满足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双创”模式下,应注重美术教育的创新,选择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题材,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三)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包括建筑、城市规划和设计美学等。环境艺术设计能使空间氛围和谐有序,突出设计理念。环境艺术是创造和谐可持续的艺术学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偶发艺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景观艺术、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我国近现代虽有大量环境艺术的实践,但由于缺乏公认的行业标准和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盲目追求西方审美观念,导致我国传统美术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日渐式微,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陷入了总是在模仿的“有行无思”的困境。二、美术教育传统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中外文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成绩斐然。美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创教育背景下,更要传承传统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为环境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带来可持续的创新。(一)浓厚的文化底蕴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我国传统艺术极其丰富,包括绘画、书法、音乐、陶艺、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等。虽然我国环境设计审美观念在近代受到了西方审美风格的强烈冲击,但我国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仍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饱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文化意识形态通过对环境设计的运用而得到物质化、可视化的表达[5]。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环境艺术,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推动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以现代审美为基准,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元素精髓,将其融入环境艺术之中,形成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结合现代审美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调整变异后融入环境艺术设计,向观众呈现独特且耐人寻味的视觉效果。根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元素,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二)多元化的艺术风格环境艺术的内涵源于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建立在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基础之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立足于本土文化,融会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段,同时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创造了大量具有时代感和民族感的多元化的艺术作品。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表达,在造型、色彩、纹样等方面进行充分融合与运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环境设计的样式与色彩等的偏好各不相同。比如徽州地区的建筑设计偏好青瓦白墙的朴素简约风格,而川藏地区的建筑设计则多采用红、白这样更加明艳的配色[6]。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进一步融合,采用“现代结构,传统外观”或者“传统结构,现代外观”等不同方式,还可得到古今融合的作品。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不仅正进行着自我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还不断借鉴融合西方的优良之处,形成了“古今”“中外”的完美结合。三、美术教育传统元素对环境艺术的影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忽略了传统文化之美是遗憾的,只有保持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承和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因文化而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助推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含蓄与隐形美,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美感,为现代环境艺术带来了许多启示。(一)对环境艺术设计结构的影响城市的景观可以反映当地鲜明的民俗民风,将其中体现的中国美术传统元素之美,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并将其物化,形成可视的民族特色[7]。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成果并非体现在单个建筑上,而是表现在样式丰富、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上。北方草原民族简易敦厚的圆锥形毡房、西双版纳傣族傍水而居的竹楼、北方的四合院、土家族适应地形的吊脚楼、南方的土坯或砖瓦民宅、侗族鼓楼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群体院落样式布局方式的不同,体现了我国各地人民不同的性格传统和审美取向,有的简约朴素,有的宏伟辉煌,这是由中国古代不同地域、民族的经济状况、社会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决定的。各种风格建筑中种类丰富的楼式、庭院、材料等的组合,都顺应了自然的天时、地利。在当时的设计技术下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空间,方便人们的生活,为现代建筑的样式布局保存了可供参考和模仿的对象。(二)对环境艺术设计地域特征的影响山东自古有“孔孟之乡”之称,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就是体现地域特征的一个鲜活的例子。该建筑群采用了古代书院的样式,高台明镜,木雕壁画,内室亦古朴沉宁,庄重中不失典雅[8]。《论语》有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研究院建筑群不仅充分诠释了儒家思想,也展现了好客山东的良好形象。基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深厚的物质文化底蕴和精神文化内涵。环境艺术将地域特征与本土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具有更深厚的审美底蕴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三)对环境艺术设计思想表达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哲学精神,讲究艺术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大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元素加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我国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中国古代建筑和室内艺术装潢追求设计美观、紧凑,展示出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含蓄之美。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通过隐喻来表达文化内涵、寓意和价值取向等,传达环境本体以外的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仁义礼乐”“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共存关系,“气韵生动”,深刻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践。四、结束语环境艺术的设计既要符合现代的审美,又要有传统元素的传承。在设计中既要借鉴西方设计的优点,也应充分理解和应用我国美术传统元素的作用和意义。将传统元素之美在现代作品中完美融合和创新创作,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还能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运用传统元素,展现我国深刻的文化内涵、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审美。只有保持中国风格的独特性,才能得到世界的喜爱和认同。参考文献[1] 范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70-71.[2] 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80-80.[3] 王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2):84-84.[4] 张博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6(10):199-200.[5] 姜传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探析[J].参花(上),2017(9):150-150.[6] 李正新.“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88-92.[7] 李婷.浅谈“双创”教育背景下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J].黄河之声,2017(19):117-117.[8] 张媛.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6(20):134.

文章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msjyyj.cn/qikandaodu/2020/0808/479.html



上一篇:“匠人精神”融入美术教育的探索 ——以饰品
下一篇:探析装饰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美术教育研究投稿 | 美术教育研究编辑部| 美术教育研究版面费 |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美术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