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美术研究|从“摆动”到“提按”:论笔法的空(5)

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14 颜真卿早期的楷书以《多宝塔碑》为代表,用笔极力强调起收笔和转折处的顿挫,使笔画起笔处明显出现重顿后的棱角或方头,转折因重顿后的提笔调


图14

颜真卿早期的楷书以《多宝塔碑》为代表,用笔极力强调起收笔和转折处的顿挫,使笔画起笔处明显出现重顿后的棱角或方头,转折因重顿后的提笔调锋而多以内擫为之,且“钩”、“挑”之笔皆重按顿后提笔挑出,浑厚饱满中尽显锋芒,极具提按用笔之能事。“颜体”楷书成熟的作品《颜氏家庙碑》(图15),虽以篆籀圆转用笔入楷,但提按顿挫亦十分强烈,点画起讫分明,因用笔重,转折、出锋等处不得不通过提笔回顶来调锋,于是便在转折、捺脚、悬针竖画、出钩等处明显出现缺角的特征。明陶宗仪所评其书“点如坠石”,也可以反映其用笔的重按顿挫之力。所以说,提按笔法的极度强化,无疑是塑造“颜体”楷书风格的重要技法因素。


图15

颜真卿锐意变法及其正大气象的书风,使其成为楷书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后世追慕者、学习者代不乏人。其楷书对提按用笔的重视,不仅对后世楷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左右了后世行草用笔方式的转变。即行草书用笔由宋以前的绞转为主导,转变为以提按为主导,黄庭坚、王铎无不是受其影响的代表性书家。

在千唐志斋所藏的颜体书风墓志中,以《孙公夫人陇西李氏墓志》(789)、《樊府君(涚)墓志》(793)、《孙府君(婴)墓志》(802)、《崔洧墓志》(836)、《荥阳郑府君(纪)墓志》(842)、《柳延宗墓志》(880)等较为典型。以《孙公夫人陇西李氏墓志》(图16)为例,其用笔沉涩圆劲,尤为强调起收笔、转折处的顿按用笔,点画两端形成鲜明的“结点”,且结构端庄宽绰,行间茂密,气势恢宏,具有极其鲜明的“颜体”风貌。


图16

柳公权(778-865),书出自柳氏家学,受同房族兄柳宗元影响,“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取法颜真卿,并受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影响,以方硬峻险,骨气洞达而有“颜筋柳骨”之誉,在中国书法史上与颜真卿并称“颜柳”。《金刚经碑》(824)、《迴元观钟楼铭》(836,图17)、《玄秘塔碑》(841)、《神策军碑》(843)等都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品。


图17

长庆四年(824)年,柳公权为右街僧录准所书《金刚经碑》,原石早佚,1908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博物院。此碑用笔劲健明快,提按明显,笔画方硬瘦劲,法度森严而富宙堂气象,“备有钟、王、欧、虞、陆之体”,乃柳公权得意之作。柳公权晚年代表作《玄秘塔碑》,提按用笔进一步强化,起笔重按后,提笔调锋铺毫行笔,末端重按笔,再向左回锋提笔。其点画起收处因强烈的提按顿挫所形成的方头,已呈现一定的程式化和装饰化。结字内敛外拓,挺拔劲峭,筋骨毕露成一代之典范。清人刘熙载曾言:“《玄秘塔》出颜之《郭家庙》。”可谓一语道出了柳体与颜体之关联。然而,柳公权书法雄秀挺拔,骨鲠气刚,但有失温和,而且形式上一丝不苟,法度极其谨严,不免有版刻之弊。诚如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所云:“柳诚悬骨鲠气刚,耿介特立,然严厉不温和矣。”后世把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自然与他们同在提按用笔下所形成的雄强、劲健的楷书风格不无关系,他们无疑共同谱写了唐楷艺术的巅峰。

《王翼墓志》(834)、《刘氏(致柔)墓志》(852)、《杨公(乾光)墓志》(855)、《崔府君(植)墓志》(878)、《韩府君(绥)墓志》(880)等皆是千唐志斋所藏墓志中,具有“柳体”风格的唐楷作品。如《刘氏(致柔)墓志》(图18)点画用笔坚挺瘦削,强调起收之笔与转折处的顿按,形成了明显的隆起之结,最合“柳骨”之说。


图18

结语

笔法是诱导字体、书体自然演变的根本动因。从“摆动”到“提按”用笔的转变,是中国书法笔法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它不仅使笔法发生了由平面到纵向运行空间,由“古法”到“新法”的根本转变,而且在提按用笔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唐楷完成了从形成到巅峰的发展历程。


从“提按”用笔发展的角度纵观唐代楷书,初唐欧阳询沿袭陈隋旧法,融入提按之法,初见唐楷规模;褚遂良继之以行入楷,强化提按用笔,易改陈隋渐与古法分离,确立了唐楷法则;中唐颜真卿一反初唐之貌,夸张重顿轻提,使唐楷尽显“盛唐气象”;继而晚唐柳公权融合欧、颜,提按用笔步入程式,并将唐楷法度推向极致。随着唐楷作为新的正体,成为后世习字之启蒙,提按用笔也渐成后世学书之“不二法门”,并影响了后世篆、隶、行、草等书体笔法的转变。然而,随着提按用笔的过度强化,其弊病也逐渐凸显出来,不免后人不断以“浓头纤尾,断腰顿足”、“蜂腰鹤膝”、“中怯”等语加以批评。直至清代碑学异军突起,包世臣首倡“中实”之论,力求以汉魏碑版始扭此弊。

文章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msjyyj.cn/zonghexinwen/2021/0813/932.html



上一篇:少儿美术教育:从学习技巧的圈子跳出来
下一篇:探究初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高学

美术教育研究投稿 | 美术教育研究编辑部| 美术教育研究版面费 |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美术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