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美术研究|从“摆动”到“提按”:论笔法的空

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汉字是伴随着笔法的演变而演变的,笔法是诱导字体、书体自然演变的根本动因。谈到笔法,古人多言及其之于书法的神秘感、重要性,与点画、结构的关系等多以物象喻之。然而,对



汉字是伴随着笔法的演变而演变的,笔法是诱导字体、书体自然演变的根本动因。谈到笔法,古人多言及其之于书法的神秘感、重要性,与点画、结构的关系等多以物象喻之。然而,对于笔法与书体演变之间的关系却鲜有论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篆、隶、楷、行、草诸体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主导笔法。如平动用笔之于篆书(小篆)、摆动用笔之于隶书(简牍)、提按用笔之于楷书(唐楷)、绞转用笔之于行草书。其中,提按用笔直接促使了唐楷的形成,并成为唐以后的主导笔法。笔法的基本运动形式便走向了终结,随之而带来的字体演变也走向了终结,唐楷也就成为了书体发展史上最后的高峰。


笔法,简而言之就是用毛笔书写的方法。然而,我们在讨论笔法的时候,往往只关注于具体点画起、行、收的用笔方法。这无疑是只关注末节而失之根本的有形之探讨。因为笔法包括书写中,毛笔运动的全过程。它既指毛笔在纸面上有形的运行方法,也指毛笔触纸前无形的空中运行方式。所以在探讨笔法时,我们要对它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考量,而不是局限于具体点画的有形分析,要从以往的纸面空间,拓展到纸外空间,即笔势运行方式的探讨。由“摆动”到“提按”的转变,正是笔法与笔势运行空间发生根本转变的具体体现。

“摆动”、“提按”笔法辩析

在实际的书写过程中,我们知道用笔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它往往是由两种或多种基本运动组成的复合运动,而并非单一的用笔运动。但是,无论如何复杂的用笔,都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的用笔运动。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的用笔运动,我们将其称之为主导笔法。通晓笔法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摆动”和“提按”无疑是不同时期和不同书体间的两种主导笔法。


图1


图2


图3

“摆动”笔法,是唐以前手写体系统内的主导笔法。关于“摆动”笔法,邱振中先生依据殷商甲骨与墨书陶片“祀”字(图1),解释到:手持毛笔,以笔杆的某一点为轴心,手腕一摆动,便可以划出这种线条。而且,我们从目前最早的墨迹——距今四千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片朱书“文”字(图2),也可以看到这种线条的特征。这无疑是一种最为简单的直线摆动用笔,当摆动用笔以曲势运行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盟书、简帛书等带有弧度的“蝌蚪”(亦称“科斗”)和“倒薤”形态的笔画特征(图3)。

笔法演变与字体演变的规律相反,是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往复杂化发展。“摆动”笔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由单一走向了复杂的连续摆动。由于手腕的生理原因,在书写的过程中横向回环式的连续摆动就更为便捷。这种横向“回环式”连续摆动的笔势和书写,就直接促成了波式笔画(即典型的隶书“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笔画)的形成,以及上下笔画间的“


”形连接,进而导致字形结构向横向拓展,形成八分隶书的横扁结构特征。而随着连续摆动用笔速度的加快,上下笔画之间便由断变为连,由方折变为圆转,也就逐渐形成笔锋锋面不断变换的绞转用笔。由此可见,绞转用笔是连续“摆动用笔”的复杂化,其本质还是摆动笔法。而且它们的运动,并没有突破二维的平面空间。线条形状的变化,也只不过是笔锋运行过程中,锋面在二维空间内的变换所致。我们常讨论的晋唐行草书(特别是二王手札中)的“节笔”(图4),就是这种用笔方式的具体体现。正如薛龙春在《二王用笔无“提按”》一文中所提出的:“二王时代,用笔并没有明显的提按之法,书家体现点画的粗细、转折,很大程度上依靠发力与捻管。”捻管,无疑是绞转用笔的重要手段之一。


图4《丧乱帖》中“当”字与《书谱》中“草”字的节笔

而“提按”就不同了,它是用笔“提”和“按”两种状态的统称。“提”是毛笔的向上运动,“按”是毛笔向下压、顿的运动。这两种用笔状态是相互依存,交相生发的,提在按中得以体现,按在提中得以彰显,没有按就无所谓提,没有提当然也无所谓按,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诚如刘熙载所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在此不得不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讨论的提按用笔,并不包括笔锋触纸瞬间的按笔和笔锋离纸瞬间的提笔,而是将其限定在表现点画粗细、调整笔锋的用笔方式上。

文章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msjyyj.cn/zonghexinwen/2021/0813/932.html



上一篇:少儿美术教育:从学习技巧的圈子跳出来
下一篇:探究初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高学

美术教育研究投稿 | 美术教育研究编辑部| 美术教育研究版面费 |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美术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